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從“模范少數(shù)族裔”理論看美國對華移民政策取向(2)

“模范少數(shù)族裔”理論的影響和美國移民政策的啟示

“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宣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在推動干事創(chuàng)業(yè)、發(fā)揮群體主動性方面起到過一定積極作用,但美國國內各方對該提法所持的態(tài)度褒貶不一。首先,亞裔內部各少數(shù)族裔千差萬別,他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有別,在美發(fā)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而主流媒體將日裔、華裔的成功籠統(tǒng)歸納為所有亞裔的成功,實則以偏概全。因此,也遭到菲裔等其他亞裔的不滿。其次,日裔、華裔內部也存在社會適應力不同,發(fā)展不均衡的現(xiàn)實狀況。將個別日裔、華裔取得的成功推而廣之為全體成功,忽視了族裔內部仍然存在需要社會幫扶的個人和群體,阻斷了后者應得的社會關注和救助,也引起族裔內部分群體的不滿。再次,“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另一層含義是“可以被同化”,華裔一旦被同化就只能順應主流,乖乖服從主流社會的安排,接受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最終極難保全自身的族裔傳統(tǒng),成為給主流社會起點綴作用的輔助品,甚至犧牲品。這正是葛蘭西稱為“文化霸權”的具體體現(xiàn)。[14]

“模范少數(shù)族裔”理論的直接受益者是美國的白人精英階層。主流白人統(tǒng)治階級炮制出這一概念,且與早已被民眾廣泛接受的“精英制度”理論并行,為白人的霸權統(tǒng)治服務。他們過分強調諸如埋頭苦干、重視教育、注重家庭等看上去符合常理的信條,并將亞裔作為踐行信條的模范角色。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白人主流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15]正如很多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的亞裔美國科學家憤怒地稱自己為“高科技苦力”。在美國高科技工業(yè)領域,拔尖的亞裔是不可替代的招聘人選,但他們卻拿著低得過分的薪水,遭遇著“玻璃天花板”的無形障礙。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忠誠的美國少數(shù)族裔意識到即使埋頭苦干、謙虛恭順,也并不能換來與白人同事同等的待遇。“模范少數(shù)族裔” 這一空頭贊譽根本無法改變少數(shù)族裔處于美國社會邊緣的實質。

美國自二戰(zhàn)以來將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囊入懷中,成為吸引人才最多、利用人才受益最大的國家。“智力輸入”對美國科技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除了大力引進具有“突出才能”的移民之外,美國還會在一些國家發(fā)生動蕩或爆發(fā)革命時,頒布難民法或難民安置計劃,允許符合美國需求的外國人才永久居留。[16]美國的人才戰(zhàn)略不僅為國家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而且節(jié)省了巨額的教育開支,直到今天一直在延續(xù)。正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吸引外來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推動了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經(jīng)濟和科技最為發(fā)達的國家。但受種族歧視的影響,美國少數(shù)族裔人才依舊很難擁有與白人同事同等的待遇。

美國延攬優(yōu)質外國人才的方法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其不足之處也值得反思。人才競爭是當今國與國競爭的核心要素。中國可以從美國移民政策中汲取其延攬外國人才的經(jīng)驗,完善自身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吸引世界各國高科技人才助力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中國應優(yōu)選在國家發(fā)展實際中迫切需要的人才,采取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外國人才移民制度。在服務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增進中外技術交流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外國人才往來便利,為穩(wěn)定外國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提供必要制度保障。同時,也要規(guī)避偽人才,在發(fā)放永久居留資格時,實施謹慎、嚴格的遴選制度。

(本文系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外國文學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愿景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RWZD04)


注釋

[1]Peterson, W., "Success Story: Japanese-American Style",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66, January 9, pp. 20-43.

[2]Peterson, W., "Success Story of One Minority Group in the U.S.", U.S. News & World Report, 1966, December 26, pp. 73-78.

[3][6][8][9][10][13]鄧蜀生:《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歷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172、169、176、171、173、174頁。

[4][12]戴超武:《美國1965年移民法對亞洲移民和亞裔集團的影響》,《美國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0、110頁。

[5]Chin, Frank and Chan, Jeffery Paul, "Racist Love", Richard Kostelanetz (ed.), Seeing through Shuck,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2, pp. 65-79.

[7]李保杰:《世界文學中的苦力貿(mào)易和契約華工》,《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第167頁。

[11][16]梁茂信:《美國吸引外來人才政策的演變與效用》,《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第56、57頁。

[14]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頁。

[15][英]奎德西亞·米爾扎:《重塑種族批判理論——帕特里夏·威廉姆斯訪談錄》,申富英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7年第8期,第44頁。


責 編∕郭 丹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胡乃麟  申富英


On the American Policy Orientation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l Minority" Theory

Hu Nailin Shen Fuying


Abstract: In the 1960s, Chinese Americans were praised as the "model minority". But since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y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despite the praise, they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reach their ideal of enjoying the same equality and prosperity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f we put "model minority"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history of the U.S.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 China,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U.S.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interests first over this matter, which embodies its native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Looking at the "model minority" theory with the great background of the U.S. immigration history and how it works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l intention behind the U.S. 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real appearance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measures of attracting talents taken by the U.S. immigration policy may provide an insight for China to make a sound talent strategy and a good residence management policy for foreigners.

Keywords: America, model minority, immigration policy, talent introduction, pragmatism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gu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