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全球觀察 > 正文

“你的身邊有我們,你的背后是祖國!”

——外交部成功撤離在烏克蘭中國同胞紀實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接力。

這是一次在戰(zhàn)火之中的愛心傳遞。

3月21日上午,兩架接返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的臨時航班安全回到國內。至此,已有19架接返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的臨時航班安全回國。

鮮艷的五星紅旗,指引著回家的方向。

烏克蘭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黨中央、國務院高度牽掛每一位在烏同胞的安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多次過問,要求全力確保中國公民的安全。外交部和有關駐外使領館立即行動起來,一次大國領事保護行動迅速展開。

堅定有力、安全有序。這場國家行動,深刻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能力與擔當,充分展現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理念和價值。

全力部署,努力確保中國公民安全撤離

在烏中國公民約有6000人,包括中資企業(yè)人員、華僑、個體從業(yè)人員以及2700多名留學生,分散在烏克蘭各地。他們是中烏兩國交往合作的友好使者,更是血肉相連的手足同胞。

烏克蘭局勢動蕩以來,遵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外交部迅速啟動領事保護應急機制,在密切跟蹤形勢發(fā)展、與各有關國家保持密集外交溝通的同時,指導中國駐烏克蘭使館、駐敖德薩總領館制定了緊急情況下保護、撤離在烏同胞的應急預案,并及時向在烏同胞發(fā)出安全預警和提醒。

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在烏東地區(qū)開展特別軍事行動,烏全國進入緊急狀態(tài)。形勢驟變,外交部12308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即刻全面增派人手,第一時間處理同胞各類需求。中國駐烏克蘭使領館立即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利用各種渠道及時發(fā)出安全提醒,組織開展公民登記。

前后方互動不分晝夜,共同目的只有一個——危急時刻,力爭與所有在烏中國同胞建立聯系,為下步撤離行動做好準備。

“祖國就在身后,使館就在身邊!”駐烏克蘭大使范先榮通過視頻向在烏同胞傳遞信心。駐敖德薩總領事宋利群廣泛組織動員安全保護和準備撤離事宜。

危局之中,讓每一個同胞安全撤離,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戰(zhàn)事的發(fā)展和激烈程度,讓最早制定的空中、海上撤離預案一時間難以實施,陸路撤離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在黨和政府以及我國駐烏克蘭和周邊國家使領館緊鑼密鼓的組織和安排下,最終決定組織烏境內中國同胞全部向西撤離至周邊國家,再安排臨時航班回國。

2月28日,兩國?;鸬?ldquo;安全窗口期”短暫出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指揮下,外交部指導駐烏克蘭使館、駐敖德薩總領館抓住時機,爭分奪秒開始集中撤離行動。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通話時專門強調,希望烏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在烏中國公民安全,并為中國公民撤離提供保障和便利。

戰(zhàn)亂之中,大量民眾西撤,一車難求,秩序混亂。我駐烏克蘭使領館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全部資源,克服種種困難,租到數十輛大巴。同時,使領館還引導當地僑胞、中資企業(yè)開展自助互助,積極幫扶留學生,以自駕、跟車隊等方式有序撤離。

在使領館的精心組織之下,大批散居在烏各地的同胞前往使領館集中,搭乘使領館車隊,分散向周邊鄰國安全區(qū)域轉移。在中國撤僑車隊陸續(xù)從基輔、敖德薩開向烏與各國邊境途中,自駕撤離的中國同胞不斷加入進來。

撤離路上危機重重。據一名護送88名留學生乘大巴前往摩爾多瓦的駐烏克蘭使館工作人員介紹,當天發(fā)車不到一小時,前方就發(fā)生了3起炸彈爆炸。一路上,大家經歷至少15道關卡。使館外交官一路護送、交涉,為同胞的撤離打開一條條“生命通道”。

3月1日,自基輔前往烏西部及鄰國的專列開啟。駐烏克蘭使館及時發(fā)出公告,呼吁我公民結伴搭乘烏方專列撤往烏西部鄰國。使館還派出專人赴基輔火車站24小時駐守,協助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分手道別,一聲“珍重”,訴不盡手足牽掛,道不完家國親情。

駐敖德薩總領館組織安排停泊在港口的4艘國際航行船舶上的60多名中國船員安全撤離,積極協調領區(qū)內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大學,及時派出大巴,克服大橋被炸、交通中斷等困難,將68名中國留學生安全送至敖德薩,隨后一同組織撤離。駐敖德薩總領館還將租用的20余輛大巴車緊急調往基輔,協助駐烏克蘭使館開展撤離行動。

烏東地區(qū)戰(zhàn)事膠著,集中撤離行動難度最大。在哈爾科夫,3月3日,經全力做工作,一輛撤離專列火車將我在該市的最后一批180多名學生全部送往烏西部安全地帶。在炮聲隆隆的蘇梅地區(qū),經過多日圍困之后,3月8日,蘇梅地區(qū)115名中國留學生在使館統(tǒng)一組織下,分乘4輛大巴安全撤出。

短短數日,5200多名同胞安全撤離至周邊多國。除一人在自駕途中遭遇槍擊受傷、并已治療無虞之外,其余人員全部平安,做到了戰(zhàn)亂撤離行動的“無死亡、無群傷”。

戰(zhàn)火紛飛中化險為夷,短時間內安全撤離,不僅源于果斷迅速的中國行動,更在于以人為本的中國理念。

各方協調,祖國就是最堅實的依靠

“到邊境去!接同胞去!”

隨著撤離行動的開展,中國駐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白俄羅斯等烏克蘭周邊國家的使館迅速行動,與駐烏克蘭使領館密切銜接,為中國公民入境通關和臨時安置提供便利。同時,充分發(fā)動當地僑團、中資企業(yè)協會、留學生組織和領事協助志愿者,租大巴、訂酒店,采購大量食品和水以及醫(yī)衛(wèi)用品,全力做好撤離同胞的接應、安置、照料、轉移和撤離回國工作。

“無論面臨何種險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強大的后盾。”在此次行動中協助使領館撤離同胞的烏克蘭敖德薩華商總會會長曲波說,“有偉大的祖國在身后,為走出國門的同胞遮風擋雨,我們更有安全感,將更加積極努力地工作,為祖國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戰(zhàn)火中的同胞來說,最大的期盼莫過于盡早回到祖國懷抱。在前方各使領館連夜奔波組織撤離的同時,國內的接返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同步進行。

在外交部統(tǒng)籌協調下,國內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密切協調,迅速推進各項工作。3月4日晚,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架臨時航班從北京飛赴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包機接僑行動”正式啟動。

為確保同胞盡快、安全、有序回國,外交部緊急部署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使館,立即通過外交途徑向駐在國提交航班飛行及飛越申請。民航局指導有關航空公司做好相關技術準備。各使領館持續(xù)奮戰(zhàn),抓緊開展乘機人員信息登記、組織以及相關遠端防控工作,協調當地機場、邊防、海關等部門提供值機、安檢、出境、安保等全方位支持,給予我航班全流程專項保障。大使親赴機場協調相關工作,為同胞們送行。

“當你們登上飛機時,就意味著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不再因為戰(zhàn)爭而流離失所,不再因為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而感到不安,國航帶你們回家。”聽到航班機長的廣播,回國同胞們熱淚盈眶,溫情視頻傳遍全網。

“感謝祖國,我們能平安回家了”“有祖國在,我們感到踏實安心”……在車站、機場、中國駐多國使領館門前、臨時安置點,揮舞的五星紅旗、高唱的國歌以及真切的感慨蘊含千言萬語,表達著對祖國的感激之情。

當第一架臨時航班順利抵達杭州之后,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對外發(fā)布簡短消息,立即引發(fā)全網熱議。網友們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豪和感動之情:“生在華夏,何其有幸”“無論你身處何方,祖國始終是你的保護神”。

“身后有強大的祖國,身邊有溫暖的使領館。”烏克蘭中國留學生總會主席程蘊嘉說,“這次撤僑行動再次證明,祖國能從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接我們回家。對走出國門的同胞來說,我們感到幸運和自豪。”

領事保護,持續(xù)打造“海外平安中國”

此次撤離行動的成功,是在黨中央決策部署下,有關各方團結合作、全力以赴的結果。我駐7個國家使領館晝夜運轉,全力安置轉運同胞;國內各部門、各地方密切協調,迅速派出多架包機,從歐洲陸續(xù)接回離烏公民……

如今,撤離行動已基本告一段落?;赝麄€過程,有一些瞬間令人動容:

——駐烏克蘭大使館狹小的地下室里,伴隨著爆炸聲,全體工作人員和家屬齊上陣,確保聯系到每一名同胞;

——我駐外人員一刻不歇,手中領保電話一刻不停,打到手機發(fā)燙,聲音嘶啞甚至說不出話;有的同志持續(xù)在天寒地凍的露天環(huán)境中工作導致腿疾復發(fā),仍堅守崗位;

——在中國同胞專門安置點,哪怕館小人少,哪怕風雪交加,只要還有同胞入境,使館的外交人員就會一直在那里值守;

——當輾轉抵達安全地帶的嬰兒終于喝上了熱水沖泡的奶粉,當接受心臟手術不久的病人坐進了中國工作人員的自用車,入境同胞切實感受到祖國和政府的關心;

…………

一個個感人場景與畫面?zhèn)鬟f力量,直抵人心,也成為撤離同胞們不約而同回憶和講述的難忘故事。

截至3月22日,已有19架航班接回4400多名中國公民,后續(xù)臨時航班安排仍在有序推進。與此同時,國內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克服困難,全力做好入境同胞的入境檢疫和隔離保障等工作,讓每一位回國同胞感受到家的溫暖。

中國有近千萬海外同胞,在當前日益復雜而嚴峻的國際安全形勢下,保護海外同胞生命安全與正當權益任重道遠。中國外交人員用行動告訴每一位海外同胞:“無論什么時刻,無論身處何方,你的身邊有我們,你的背后是祖國!”

領事保護,永遠在路上。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將始終牢記初心與使命,積極推進政府主導的領事保護機制核心建設,持續(xù)打造“海外平安中國”。

(本報記者吳樂珺、肖新新、譚武軍、于洋、楊一、戴楷然,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祖國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