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原創(chuàng)】打開數字新空間 開創(chuàng)思政新局面

【編者按】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圍繞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治理》新媒體開設“大思政課”專欄,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系列深入探討。本期邀請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曉華等撰文進行闡釋。

思政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數字技術正迅速地嵌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我們需要全方位地認識和把握數字媒介、數字空間以及數字圖景等對人類世界的顛覆力、塑造力與影響力。數字技術同樣引發(fā)了教育領域的變革,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業(yè)態(tài),教育數字化已然勢不可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教育數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fā)展,回答好數字時代下“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答題,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樹立數字空間理念,打開思政育人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需要在一定的空間場域中展開,空間始終是其存在的必要條件。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深刻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的空間配置方式,引發(fā)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衍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新形態(tài)——數字空間。數字空間是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數據資源轉化成育人資源并施加數字教育行為,進而影響個體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的數字化場域。數字空間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從現實物理空間、社會交往空間、網絡媒介空間、智能虛擬空間等多維空間迭代而來,呈現出扁平化、系統化、智慧化新趨勢,能夠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強感知、重交互、深融合、強反饋等優(yōu)勢,以滿足思政育人的差異化需求。

開辟數字新空間,打造思政育人新場景。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需要打造教育新場景。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是依托數字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創(chuàng)新與形態(tài)重塑的過程,“數字新空間”在全面推進思政教育數字化中發(fā)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因此,有效推進思政教育數字化,必須對思政教育數字空間設施、空間資源、空間應用與空間敘事進行統籌布局與系統推進。利用數字技術助力打造教育新場景,用育人終端需求拉動數字教育空間供給。以數字技術架構跨維度的數字空間,以數字孿生映射多場域的場景情境,打造有特色、有亮點、有規(guī)模的數字教育空間,構建出跨時泛在的育人環(huán)境、跨域離場的育人場景、跨界協同的育人格局。

警惕數字空間風險,堅守思政育人底線、防線。數字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新契機,但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就數字空間而言,其具有數字孿生、虛實交融、真假交織、邊界模糊、主客顛覆等特征,不加防范便會產生諸如數字崇拜風險、數字安全風險、數字算法風險等,進而背離育人初心、削弱育人實效。因此,要制定數字教育應用的規(guī)范體系,積極防范數字技術對思政教育帶來的風險挑戰(zhàn)。完善思政教育數字化標準規(guī)范體系,推動數字資源融合共享,提升教育主體的數字素養(yǎng);堅持“育人為本”理念,秉持“數字向善”宗旨,確保思政育人在數字賦能中的主導性。

堅持數字空間與數字思政相互賦能,實現數字技術、思政育人“雙向奔赴”。“數字思政”不是數字技術與思政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實現“思政育人—技術賦能—立德樹人”的有機融合。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思政教育實踐的空間基本形態(tài),搭建了互聯互通的教育空間,也暢通了思政育人資源路徑,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態(tài),助推“數字思政”發(fā)展大勢。同時,要切忌“重建設輕應用”“重技術輕育人”“重硬輕軟”等“兩張皮”的問題。借助數字技術的新優(yōu)勢,契合數字主體的新特點,建構貼近數字主體生活實際、思想訴求、行為習慣的數字空間,更好地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愿景變成現實;科學運用數字教育資源,拓寬新型數字教育空間應用場景,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防范數字空間下的教育“空場”“缺場”“離場”,推動思政教育與數字空間的良性互動。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2BKS1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秦曉華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邱耀立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