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兩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在同一天發(fā)布了重啟校園貸業(yè)務的消息。業(yè)內人士稱,銀行開展校園貸十分及時,但此前也有過慘痛教訓,因此建議銀行采用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式,比如利用互聯網手段或與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合作開展此業(yè)務。
銀行重啟校園貸前景幾何?
5月17日,建行廣東省分行正式發(fā)布校園貸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面向省內約150家高校在校大學生。該產品可以給予在校學生1000-50000元授信額度;當前現行的利率按照5.6%執(zhí)行,相當于日息萬分之一點五,并且還將在重大節(jié)假日推出專屬的優(yōu)惠利率。
同一天,中國銀行也公布了自己的校園貸產品“中銀E貸 校園貸”。該產品主打中長期貸款,業(yè)務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6年,覆蓋畢業(yè)后入職階段。同時,還將提供寬限期服務,寬限期內只還息不還本。貸款金額最高可達8000元,但未透露具體利率。
業(yè)內人士表示,作為專業(yè)的金融服務機構,銀行主動開展校園貸業(yè)務,并且開出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額度和利率,有望給當前紛亂的校園貸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但鑒于此前校園信用卡的失敗教訓,此番嘗試前景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和現有的市場化校園貸平臺相比,銀行的資金成本和品牌是最大的優(yōu)勢,但短板在于獲客和風控的能力,后者將決定銀行最終能否做好校園消費金融市場。
大學生群體屬于典型的小微“長尾”用戶,銀行要想為其提供服務,需要付出較多的開發(fā)成本,包括人力、推廣和運營成本等等。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對于銀行來說,是個相對陌生的人群,這部分人群無征信記錄,銀行現有的風控模式很難對大學生的風險進行有效把控。
據悉,9年前,各大銀行就曾以發(fā)信用卡的方式席卷各大高校,結果校園信用卡出現較高的注銷率、較高的睡眠率、較高的壞賬率等亂象,最終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就是銀行對于校園消費人群的開發(fā)和維護成本太高,又因為風控能力不夠導致壞賬飆升。
此番重回校園市場,各大銀行又會如何面對上述問題?中國銀行稱,他們將采取與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銀行共同審核學生借貸需求;建行的表態(tài)則更加模糊——“每位學生借款前都會經過一定的財商評估和對應課程測試,合格的學生客戶才能獲得準入。”
“從目前兩家銀行的表態(tài)來看,在獲客和風控兩大問題上,做法似乎和此前并沒有本質區(qū)別。”一名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重蹈此前的覆轍。
可與互金平臺聯合開展校園貸
校園貸業(yè)務,本質上屬于消費金融。消費金融是面向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以生活消費為目的的小額、短期借貸融資服務。解決這部分“長尾”用戶的金融需求,互聯網公司優(yōu)勢明顯。
“互聯網金融利用自動化(半自動化)處理技術,可以使每筆貸款的操作成本極低,同時利用線上推廣,可以實現大規(guī)模獲客。”業(yè)內人士建議,銀行開展校園貸,可以與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其場景、運營和風控優(yōu)勢,提升服務效率降低壞賬風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消費場景,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分期樂商城等通過將消費金融工具嵌入到消費場景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平臺上的借貸用戶,都是有真實消費需求的用戶,風險相對較低;此外,當用戶在平臺上進行一次電商交易時,也同步完成了一次消費金融交易,進而大大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獲客成本。
此外,線上平臺可以利用渠道和客戶的信息及數據,加上互聯網電商的運營手段(比如說限時秒殺、紅包、購物券等)進行更精準的營銷,不斷提高對用戶的粘性。這些優(yōu)勢都是銀行不具備的。
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合作的另一大好處在于,可以發(fā)揮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審核和風控方面的優(yōu)勢,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壞賬風險。
校園貸屬于無抵押信用貸款,且貸款人大多在央行沒有征信記錄,所以對這部分人群的審核和風控,主要依賴互聯網大數據手段來進行。
從2013年起,互聯網消費公司進入校園市場,經過4年的實踐,已擁有豐富的經驗并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對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研發(fā)出多維度的風控模型,就能夠最大限度把壞人阻擋在外。與之相比,銀行欠缺相關經驗和數據積累,對客戶的熟悉程度不夠。
同時,銀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決定了其風控模型的迭代成本很高。
一家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風控模型的數據變量,往往可以在1-3個月內快速迭代,且可以不斷投入資金小范圍試錯,從而讓風控模型時刻保持精準。而同樣一次迭代,常規(guī)金融機構大概要花6個月,也很難有持續(xù)不斷的資金和資源投入。
多元市場主體將成校園貸新趨勢
從2004年廣發(fā)銀行發(fā)行國內第一張大學生信用卡,校園消費金融迄今已有13年歷史。從此前實踐來看,無論是銀行還是市場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都很難單獨做好這塊市場。
如上所述,銀行單方面開展校園貸存在諸多的短板,但同時也要看到,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也有問題所在,最大的發(fā)展瓶頸就在于流動性,由于很難獲得低成本資金,導致利率居高不下。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銀行出資金、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做運營,包括線上獲客、電商運營、審核風控等等,雙方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共同把這塊市場耕耘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銀行副行長許羅德也提到這一觀點。他認為,金融監(jiān)管機構要鼓勵商業(yè)銀行、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等金融正規(guī)軍在校園消費金融服務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而市場化機構則需要加以規(guī)范,并發(fā)揮補充輔助作用,二者形成有效銜接。
事實上,在銀行重啟校園貸業(yè)務之前,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在和銀行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并且證明這樣的模式是可行的。
以前文提到的分期樂商城為例,分期樂已經與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招行、交行、廣發(fā)銀行、上海銀行等數十家銀行及金融機構在消費場景、資產、資金合作、發(fā)卡等領域全面合作,通過合作有效降低了資金成本,共同開發(fā)潛在客戶,讓更多的年輕人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服務。
隨著建行、中行相繼為校園貸開正門,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將會有更多的銀行加入到校園金融服務的大軍中來。而且,未來這些銀行的校園貸業(yè)務,在模式上也可能會出現更多創(chuàng)新,例如與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等,據悉目前已有部分銀行在做這方面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