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9期)
一年之計在于春。當此春回大地之際,舉世矚目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一次會議如期拉開莊嚴大幕。
兩會肩負人民重托,今年兩會擔負更重。因為剛剛展開的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承上啟下關鍵一年。在這一年里,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無不需要經由兩會民主議政、科學決策。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這種要求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區(qū)發(fā)展水平各異的大國而言,需面對解決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這就必須通過堅持走群眾路線,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切實做到集思廣益,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突破信息高度分散的國情約束,“察其疾苦”進而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會作為中國特色代議制度核心構件,相比其他人民參政議政渠道,尤為具備聯(lián)系廣泛、渠道通暢、程式莊重、權力規(guī)范等突出優(yōu)勢,由此再加之近年來兩會自身建設不斷推進,代表委員們結構更合理、分布更廣泛、參政議政能力更強,兩會在體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凸顯。
可以預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一定會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引領下,更全面地反映與呼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尤其會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重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以精準脫貧為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減少7億多貧困人口,占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對此評價稱,“中國減貧的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中國目前仍有3046萬人要脫貧,這場攻堅戰(zhàn)不僅時間緊迫,從現(xiàn)在起到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實現(xiàn),只剩不到3年時間;同時更需要看到,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高,剩余貧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貧困緣由的多樣化,導致“傳統(tǒng)的以地理區(qū)域為扶貧目標的扶貧方法已經不再適合于解決嚴重的貧困現(xiàn)象”,更有甚者,“單純依靠經濟增長本身(無論它是如何有利于窮人),也已經無法解決貧困問題”(摘自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中國的扶貧政策》)。因此,扶貧工作必須要有新的替代模式,也就是精準扶貧模式,才能適應、戰(zhàn)勝新的挑戰(zhàn)。
“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xiàn)有人掉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發(fā)出的豪邁宣言,道出了人民的真切呼聲。相信兩會代表委員們,也一定能體察到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讓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